南無 釋迦牟尼佛
南無 釋迦牟尼佛 |
釋迦牟尼佛略傳
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在印度喜瑪拉雅雪山腳下,有一座美麗富饒的城市,這個城市的國王家裡誕生了一位王子,王子在尊貴豪華的環境之中長大成人,結婚生子,直到二十九歲時,這位曾經歷了幼失慈怙的王子,看清了人世間浮華背後的虛幻, 老病死苦的逼迫,毅然放下了將要承繼的王位和賢妻幼子,捨棄了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,顯赫權力,離開了故鄉, 前往波瀾壯闊的恒河平原,在這片曾經孕育過許多賢哲的古老土地上,開始了心靈的探索,經歷超越精神上,種種束縛的鍛鍊歷程, 經過了六年的精勤努力,他曾經虛心地受教於名師,享受過不受物質束縳的精神愉悅,也曾經極其殘虐地折磨自己的身體, 驗證那難以忍受的身心苦痛。最後,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堅毅,在身心皆處於正常平穩的境況之中,他終於體證了再無老病死苦, 再無恐怖愁憂的大智慧,他的生命裏再無迷惑困擾,心裏一片澄淨寧悅,生與死,得與失,世間的一切煩惱都不能再束縛這位大覺智者。 出於悲憫之情,大覺智者希望能將自己所體悟的真理,完全無私地奉獻,與願意接受的人分享, 此後他就踏遍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大地上,不論富貴貧賤,平等教化人民。這個人就是佛陀,他的名字叫悉達多‧ 瞿曇彌,以下就是的他生平故事
一、太子誕生
在我們所知的歷史記載上,世間之有佛教,是釋迦牟尼佛降世以後的事情,過去也有諸佛降世,但因時問過久,事蹟湮沒,一切無從查考。我們祇就現代歷史文字的記載,來介紹釋迦牟尼佛的應化事蹟。 釋迦牟尼佛,又稱釋迦世尊。釋迦是種族名,義譯為強勇:牟尼義譯為寂默 ,是稱讚之號,稱釋牟迦尼者,意思為釋迦族之聖者。稱釋迦世尊者,是為其覺圓德備,出世三乘,世間六凡,無不共尊,故號世尊。
兩千數百年前,印度社會階級分為四種。一為婆羅門,主持宗教;二為剎帝利,係王族,掌理政治;三者吠舍為商賈,四者首陀羅為農人奴隸。釋迦牟尼佛是剎帝利族,父為中印度迦毗羅國國主淨飯大王,母為摩耶夫人。他於兩千五百多年前降生於世,但在其降世之前,即有種種殊勝因緣。如因果經中所載,在過去無量劫前,燃燈佛住世時,有一位善慧仙人,皈依於佛。並買得五莖蓮花,以供養佛。當時燃燈佛為善慧仙人授記,將來成佛,號釋迦牟尼。有一天,善慧仙人看見燃燈佛走來,因地面潮濕,善慧即將自穿的鹿皮衣舖在地上,又將頭上的長髮加舖上去,待佛走過。於是燃燈佛更授記善慧;將來在娑婆世界作佛,度諸眾生。善慧便自此出家,修菩薩行。又經過若干劫後,到迦葉佛時,善慧菩薩功行圓滿,命終生兜率天。兜率天為欲界空居天的第二層,此天有內外兩院,外院為享福報的天人所居,內院為位登補處,將欲繼承佛位的菩薩所居。善慧菩薩已登補處,在此天中為諸天眾演說妙法。嗣因觀娑婆眾生根性已熟,時機已至,便下生人間,成就佛道。
上面是因果經所載釋迦牟尼佛宿世因緣的故事,下面再介紹釋迦牟尼佛降世後的事蹟。
兩千五百八十餘年之前,在中印度恆河支流,羅泊提河岸的迦毗羅國,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喜事,那就是國主淨飯大王,在已逾五旬之年得了太子。淨飯王早年與天臂城的釋種善覺長者之女摩耶結婚,摩耶夫人溫和賢淑,夫婦恩愛異常,但婚後多年不曾生育,使淨飯王心中留下了一團陰影。直到摩耶夫人四十五歲的時候,夜夢一人乘六牙巨象撲向懷中,自左脅進入腹內。夫人大驚而醒,乃把夢境告訴淨飯王。淨飯王也覺得不可思議。但未久時日,夫人懷孕的喜訊就傳遍了王宮。夫人懷孕期滿,按照當時頭生子要回娘家分娩的習俗,淨飯王派了一千侍從,護送夫人歸寧。當途中經過迦毗羅城外的藍毗尼園的時候,夫人一時興起,使命侍從停車,她帶著宮女入園賞玩。在園中她走到無憂樹下,伸手想折樹上的花蕊,忽然間驚動了胎氣,太子由她右脅間降生下來。當太子降生的時侯,天上樂聲鳴揚,華蔓飄墜,宇宙光明,萬物欣豫。太子落地後,不扶而行,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,自己說道:『天上天下,惟我獨尊。』這時地下隨太子足跡,所至之處湧出蓮花,天空有二龍湧出,在虛空中口噴清泉,為太子沐浴。這消息傳報到迦毗羅城的王宮中。淨飯王聞知,立刻趕到藍毗尼園,看見太子身現黃金色,三十二相,瑞應殊異。自然歡喜萬分。回宮後就召請有名的婆羅門,為太子議立名字,眾婆羅門共議結果,對淨飯王說;由太子降生時的種種祥瑞看來,太子應名為悉達多才好!而悉達多在漢語的意思是吉祥。
二、出家學道
太子降生後不久,一位當時負有盛名的預言家阿私陀仙人,來謁見淨飯王,說要為太子占相。淨飯王命人抱出太子,請阿私陀仙人觀看,最後阿私陀仙人嘆息著說;『大王啊!照太子這種相貌看來,在人間找不出第二個來。將來長大成人,他若在家,一定為轉輪聖王;他若出家,可成就一切智慧,利益天人。但據我的觀察,太子將來必定出家學道,轉大法輪。可惜我老了,恐怕將來看不到這些情形了。』說完嘆息著告辭而去。
淨飯王聽了阿私陀仙人的話,使他又喜又憂,喜的是太子相貌殊好,可為轉輪聖王, 統一天下;憂的是怕太子長大了當真要出家修道。太子生後第七天,生母摩耶夫人命終,淨飯王命夫人的妹妹——太子的姨母摩詞波閤波提扶養太子,她待太子如自己的親子無異。太子年齡漸長,淨飯王請了名師令太子習文學和武藝。太子天資聰穎,對文學武技,皆自然通達,加以擊技精擅,神力過人,可以說文武兼全,智勇悉備。太子雖然勇武聰敏,但性情卻喜沉思瞑想。有一次同父王郊遊,看見田中的農人,赤體裸背,在烈日之下工作;老牛拖著犁不得休息,還被鞭打的皮破血流。又見農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蟲蚯蚓,被鳥雀競相啄食,慘痛萬分。太子看到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鬥爭圖,心中感到無限的哀痛。就在閻浮樹下,端坐沉思。淨飯王找到他,問他為何加此,他說:『看見世間的眾生,互相吞食,心中感到萬分難過,所以坐在這裏沉思。』淨飯王勸慰了半天,才帶他一同回去。淨飯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,深怕太子厭世出家,便為他納釋種婆羅門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妃。並為他、建築了冬天用的暖殿。夏天用的涼殿,春秋用的中殿。殿中都用七寶裝飾,窮極奢華。復在園裡廣造池臺,栽時花果。並以五百綵女,歌舞隨侍。人間的娛樂,可以說應有盡有。但這些聲色之娛並不能使太子感到歡樂,相反的他更為『人命苦短,憂思無量』的問題苦惱。
一天,太子稟明父王,要到城外出遊。淨飯王便命令官屬前後導從,陪同太子出城。這時途中觀者加雲,都想看看太子的風采。太子乘車到了東門,於人叢中看見一個老人,髮白面皺,骨瘦如柴。手持拐杖,行動極其困難。車經南門,又看見一個病者,身瘦腹大,喘息呻吟。痛苦萬狀的在道旁掙扎。後來到了西門,遇到一簇人扭著一具屍體。那屍體膿血流溢,惡臭難聞。隨行的親屬,痛哭流涕,使睹者心酸。太子看到此等情狀,真是感慨萬分。想到世人不拘富貴貧賤,都脫不過老病死的大關,乃嘆道:
『日月易過,少年不常,老至如電,身形不支,氣力衰虛,坐起苦極,我雖富賈,豈能獨免,念及將來,甚可畏佈。』
最後經過北門,看見一個梵行沙門、圓頂法服,威儀有度。一手持缽,一手持杖,嚴肅安詳的走過來。太子肅然起敬的讚歎說:『善哉善哉!這才是使人嚮往的生活啊!』
此後太子就常為如何安身立命,求得解脫的問題沉悶苦惱。到了他十九歲的時候,他下了出家學道的決心,就在二月初八日的夜裡,中夜起身,到耶輸陀羅的寢宮,對熟睡中的愛妃和嬌兒,看了最後一眼,斷然潛出宮門,喚醒他的僕人,駕上駿馬,策馬出城。 出了北門,回顧巍峨的宮城,他發誓言道: 『我若不能求得正覺,脫度眾生於生死海中,誓不再回迦毗羅城。』說畢他策馬疾走,天亮到了拘利國外的阿孥摩河畔停了下來,命他的僕人帶馬還宮。他的僕人哭泣著,要求太子一同回去,太子說;『你代我奏知大王,世人的生死離別,無有定期,我的出家,正是為求這些解脫之道!』說罷他摘除髮中明珠,以奉還父王;脫了身上的瓔珞,以奉還姨母;又脫了身上華美的服飾,以與耶輸陀羅,然後拔劍斷了頭髮,改扮成沙門模樣。僕人看見太子道心堅切,不肯回宮,無奈牽著駿馬健步,懷抱著太子的服飾,大哭而返。
三、六年苦行
太子看他的僕人走遠,便步入河畔的苦行林中,往訪在林中修習苦行的跋伽仙人。跋伽仙人接見了他,他看見和跋伽仙人在一處修苦行的外道,有的披著草衣,有的身著樹皮 ;或躺在泥土裡,或臥在荊棘上,他就問道:『你們修習這些苦行,倒底能獲得什麼果報呢?』
跋陀仙人答他說;欲求升天。太子說:『升天雖然快樂,但福報總有受完的一天,福報享盡,仍要墮落的呀?』 他和眾仙人反覆問答了很久,發覺他們所修的苦行,不是根本解脫的辦法,於是他停了一宿之後,即便辭去。這時淨飯王已知道太子出家的事情,他不勝悲哀,便派了王師大臣二人,帶著侍從,去追勸太子返國。他們追到了太子,但太子立志修行,不為所動,王師大臣無奈,乃留下了憍陳如等五個人侍從太子,他二人帶著其餘的人回報淨飯王。太子帶著五個從者,渡過恆河,途經王舍城。城主頻婆娑羅王聞知,便把太子迎往宮中。他覺得太子絕世英材而遁世出家,感到深為惋惜,力勸太子還俗,並願以王位相讓。太子婉和的謝絕了他的好意,頻婆婆羅王,深為感動,便向太子說;『你如得道,願先來度我。』太子便告辭而去。他們一行六人,往尼連禪河附近,沿途訪問了事火外道的優樓頻羅迦葉等許多人,見他們修習的仍不過是生滅法,即使告別而去。再繼績前進,赴彌樓山麓,訪問當時的大學者阿羅邏迦蘭,鬱陀羅,摩子等修習禪定,但後來覺悟到,修禪定縱修到非想非非想境界,仍在三界以內,終不能脫過生滅無常的法則,因此又告別他往。太子像這樣參訪了數年,毫無成就。乃想到真正悟道,還是在自己精進。於是就到尼連禪河西岸,優樓頻羅村外的苦行林中,靜坐思惟。他每天或僅食一米,或僅食一麻,廢寢忘食苦修了六年之久,最後身形消瘦的不像樣子,但對解脫之道仍無所得,他自想 :『這樣饑餓苦修與外道有何分別?還是應該接受飲食。別求修持的方法吧!』於是便到尼連禪河洗淨了身軀,並接受了林中牧女供養的乳糜。這時隨太子苦修的五個從者,看到這種情形,以為太子已退墮了修道的初心。便心生誹謗,一同離開太子,自行到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修苦行去了。太子見五從者離去,他便獨自到尼連禪河外十里之遙的一棵畢波羅樹—即菩提樹下,在一塊大石上敷上了吉祥草,結跏趺坐,並發誓說:『不成正覺,誓不起座。』於是就以金剛不壞的勇氣追求大道。如此經過了四十八天,於十二月七日夜裡,諸惡魔—也就是內心妄念的化身橫來侵擾,太子現大威力,降伏魔軍,然後即便入定,思維真諦,得大解脫。於初夜時,觀見三世實相,洞見三世因果,獲得無漏的正智。於第四十九日 (十二月八日)的早晨,明星出時,豁然大悟,證得一切種智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(這時太子已三十歲)。據經上記載,太子悟道的時候,大地震動,諸天雲集,天華飄墜,天樂鳴空,讚頌釋迦牟尼成就佛道。
四、初轉法輪
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後,又在樹下靜坐了七天,觀察思惟,探索弘傳教理度化眾生的方法。之後就由菩提樹下動身,打算到鹿野苑先去度化離去的侍者憍陳如等五人。釋迦牟尼佛在途中接受了諦婆娑和跋利迦等諸商人的供養,並接受諸人所請,為其授皈依。這是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開始,這些商人也就成了佛門最早的在家信眾—優婆塞。釋迦牟尼佛到鹿野苑的時候,先前侍從太子的憍陳如、摩詞那摩、跋波、阿捨婆闔、跋陀羅闔五個人,以為釋迦牟尼佛是退轉淨行的沙門,初相約釋迦牟尼佛到時不起立問訊。及至釋迦牟尼佛到時,五人都不覺起立敬禮,或為敷坐,或執衣缽。釋迦牟尼佛就問過:『你們已共約見我時不起立,現在又為何供我使役呢?』
五人深感慚愧,就問釋迦牟尼佛說:『修道有進步吧?』
釋迦牟尼佛告訴五人說:『你們怎能對無上之尊而稱姓呢?雖然我心如空,無所分別,但你們這等憍慢,將招不善之報啊!』接著又告訴他們說:『你們莫以小智輕量我道成與不成,我已捨棄苦樂,行於中道,內心寂定,遠離生老病死苦患,得成了正覺。』
五人聞知,歡喜誦躍。釋迦牟尼佛知道五個人皆已悔過,就初轉法輪,為他們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修行法門,令五人離垢證果,為佛弟子。後人稱此五人為五比丘,這是世間有比丘的開始。到這個時候,世間三寶,悉已具足。三寶就是佛寶、法寶、僧寶。佛寶是釋迦牟尼佛,法寶即四聖諦法,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。
五、弘法度眾
釋迦牟尼佛度化五比丘後,就暫時安居在鹿野苑中。不久波羅奈國長者耶舍,和他的親友五十人都來向世尊皈依。釋迦牟尼佛又遣弟子赴四方弘化,他自己並親到摩迦陀苦行林中,度化事火外道優樓頻羅迦葉,那提迦葉,及伽耶迦葉三弟兄。他們三弟兄尚有弟子千人,同時皈依釋迦牟尼佛,於是釋迦牟尼佛的聲教四被,遠近尊揚。世尊釋迦牟尼佛想到未成道時,頻婆娑羅王有:『若成道時,願先見度。』的約言,於是帶領千餘弟子,走向王舍城。頻婆娑羅王聞說世尊釋迦牟尼佛來到,欣喜萬分,親自迎接世尊釋迦牟尼佛到迦蘭陀竹園中,聽受經法,受持五戒。他並在竹園中建造寺宇,供釋迦牟尼佛居住。這就是僧伽最初有寺宇之始的竹林精舍。
這時婆羅門中有舍利弗及大目犍連二人,都聰明智慧,名望素著,各有一百弟子修習道行,一天,舍利弗途中遇到釋迦牟尼佛弟子馬勝此丘,見他威儀殊勝,舉止安詳,心中頗為敬羨,便問馬勝此丘道:「請問令師是誰.他平常說些什麼教法呢?」
馬勝此丘說:「我師釋迦世尊,他的智慧神通,無人可此。我年紀幼稚,受學日淺, 向領會不了我師的妙法。」
舍利弗一再要求說:「請慈悲方便,略說一點概要。」
馬勝遂說侷道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吾師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」
舍利弗聽了,大有感悟,回去告知目健連,帶著弟子一同皈依世尊。
這二人皈依後,釋迦牟尼佛因他二人學識優越,對他二人特別重視,這就引起舊日弟子中有以為不平的,世尊因說四句偈道: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』
自此僧團中,逐漸有了戒律的制定。憍薩羅國的須達多長者,受世尊教化,與太子柢陀共建祇洹精舍,這就是有名的祇樹給孤獨園。此後釋迦牟尼佛,就常往返於竹林精舍與祇洹精舍之間,以這兩個地方,作為說法的重要地點。這時淨飯王聽說太子成道,並在鄰國王舍城說法。就遣使者請釋迦牟尼佛返國一行,世尊釋迦牟尼佛,就回到迦毗羅城為親族說法。阿難陀,阿加律諸王子,都隨釋迦牟尼佛出了家。後來釋迦牟尼佛之子,羅喉羅也剃度出家,釋迦牟尼佛因他年歲過小,就為他制定了沙彌十戒,這是僧團中有沙彌的開始。
西曆紀元前五四四年,釋迦牟尼佛如是前後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三百餘會,度人無算,到了世壽八十歲的時候,這時三藏教典已經盡備,四眾弟子普沐教澤,度生之事漸畢,就在拘尺那伽羅城外希連若跋提河畔示疾,擇在婆羅雙樹間,命阿難敷設床座,示以即將涅槃。這時有外道婆羅門須跋陀羅趕來求度,成為釋迦牟尼佛最後的度化弟子。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圓時分,釋迦牟尼佛右脅而臥,寂然入寂。後來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,聽說佛陀已於拘尸那竭城入涅槃,於是派人來到,向未羅族人索取佛陀的遺骨,回去建塔供養,跟著毘舍離國的離車族人、迦毘羅衛國的釋迦族人等,一共有七個國家,都派遣使者,來索取佛陀的遺骨回去,建塔供養,連同拘尸那遏在內,一共有八個國家,都一致推舉一位名叫東那的婆羅門,將佛陀的遺骨,平均分作八份,各自回國建塔供奉。自此以後,人民就以興建佛塔,來紀念佛陀,佛陀的教法,也逐漸傳遍了全世界,有如太陽的光輝,遍照大地,開啟了眾生心中的希望與光明。
釋迦牟尼佛略傳,參考文章取自於 大紀元文化網 ,感謝 大紀元文化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