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

[網路文章分享] 大隨求陀羅尼咒輪

[網路文章分享]

大隨求陀羅尼咒輪






(此為網路預覽檔,欲印刷供奉佩帶者請下載原始檔)

南無 馬頭明王


南無 馬頭明王

南無 馬頭明王

南無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


南無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

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


明王

明王


        明王(vidyā-rāja),又作金剛明王、持明王、忿怒尊、威怒王,是佛教護法神,屬於天界的天人,是執金剛神之一。據稱是佛陀、菩薩的忿怒化身,密宗修行者經常以明王為本尊,以修行天瑜伽。女性明王稱為明妃,通常是明王的伴侶。藏傳佛教的赫魯嘎神也是明王的一種。明王的明,為智慧光明的意思,在密宗,指的是真言陀羅尼。王,則是尊勝、具威力的意思,是尊稱。明王的意思即是真言陀羅尼的持有者。明王在佛教中歸屬在佛部、菩薩部之下,屬(鬼神)明王部,共三十四尊。明王屬於佛的教令輪身,剛強眾生難以用說法柔順調伏,須以威猛教令強制調伏之。明王是諸佛、菩薩用以降服妖魔的忿怒形像,以衛護佛門為己任,並教化、調服不信從佛法的剛強眾生,使用善巧方便方法以大威力大忿怒相令其敬畏降伏,歸依佛法。


主要明王
五大明王

  • 不動明王: 中央方位鎮守明王(大日如來化身)
  • 降三世明王: 東方方位鎮守明王(阿閦如來化身)
  • 軍荼利明王: 南方方位鎮守明王 (寶生如來化身)
  • 大威德明王: 西方方位鎮守明王 (阿彌陀如來化身)
  • 金剛夜叉明王: 北方方位鎮守明王(不空成就如來化身)


其他明王(部分)

  • 愛染明王
  • 孔雀明王
  • 馬頭明王( 觀音菩薩化身)
  • 大輪明王 (彌勒菩薩化身)
  • 步擲明王
  • 大元帥明王
  • 大火頭明王
  • 憤怒明王
  • 無能勝明王 (地藏菩薩化身)

南無 大威德明王

南無 大威德明王

南無 大威德明王

        大威德金剛(梵語:यमान्तक;英語:Yamāntaka),亦稱閻曼德迦(Yamantaka)、 怖畏金剛(Vajrabhairava)、牛頭明王、大威德明王,亦可直稱Bhairava。部份日本東密人士認為其為阿彌陀佛的化身;藏密則認為祂是文殊菩薩之化身,文殊菩薩是宗喀巴的本尊,因此在格魯派中,受到極大的尊崇。在梵文中,大威德金剛的名稱(Yamāntaka)是由閻摩(Yama),印度教中主管死亡的神明,以及antaka,意為終結者,兩個字組成。因此它的意思是死亡的終結者。他另一個名號為梵文:श्री भगवान् यमान्तक(Shri Bhagavan Yamantaka),意為聖陪臚,死亡的征服者。其中,師利是神聖、吉祥之意,Bhagavan是可畏、可怖、悲慘之意,也是濕婆神化身陪臚之名,它以金剛杵為武器,因此又稱怖畏金剛(Vajrabhairava),或吉祥大金剛怖畏尊(Shri Vajramahabhairava)。因其能降服惡魔,故稱大威,又有護善之功,故又稱大德。藏密認為其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,屬教令輪身,是事業的根本。於無上瑜伽部、格魯派(黃教)中,與勝樂金剛、密集金剛同為主要的本尊。九面代表佛陀的九類教法。發上指向佛地之意思。三十四臂,再加身、語、意,表大小乘共修的三十七道品,即為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。

五大明王





參考資料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http://www.bukon.idv.tw/culti/b82.htm


南無 軍荼利明王

南無 軍荼利明王

軍荼利明王
        軍荼利明王,梵文 Kuṇḍali Vidyārāja, 佛教金剛乘五大明王之一,為南方寶生佛的憤怒化身,身上有許多蛇作為飾物,有除惡魔、蛇毒、熱惱、疾病的功德。軍荼利意譯甘露瓶,儲藏著用之不竭的生命能量。
軍荼利明王塑像有兩面四臂、四面八臂等形式,身青色,眼紅色,手把二赤蛇,其它手持戟、杵、輪等。其四面四臂像表示降伏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四煩惱。

五大明王





參考資料

南無 金剛夜叉明王

南無 金剛夜叉明王



金剛夜叉明王


        金剛夜叉明王,又稱火首金剛(梵文:उच्छुष्म Ucchuṣma),全稱為大力威怒金剛烏芻史摩(Vajra Krodha Mahābala Ucchuṣma)。在各經典中又稱火頭金剛、除穢金剛、穢跡金剛、,音譯為烏樞沙摩、烏芻澀摩、烏芻瑟摩、烏樞瑟摩等。除穢金剛,據真言宗說法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忿怒化身,是禪宗與密宗主要金剛護法神之一,不畏污穢,有轉「不淨」為「清淨」之德,甚至能安胎助產,在各種不淨之場所皆能誦念其號,有掃滅種種污穢之功用,不為不敬。故此常於廁所前奉祀,或視之為廁神。
唐代希麟《續一切經音義》五曰:「烏樞瑟摩,或雲烏芻摩沙,此雲穢跡,舊翻為不淨潔,皆訛。新翻為除穢,忿怒尊也。」《義疏》五下曰:「烏芻沙摩,云火頭。」 備註: 穢跡金剛的由來: 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時,說法間。螺髻梵王在天上同諸天女娛樂,不來聽法,也不來覲省佛陀。有小咒仙人去取梵王。被梵王用穢法困住,又有金剛神去取,也被穢氣困住。過了七天,梵王根本不來覲見,藐視佛陀。這時,佛陀心光左旋,化出一尊穢跡金剛,騰身空中,來到梵王所,一指穢氣就變成土,解救了小咒仙人及金剛神,並將梵王帶到佛前,螺髻梵王懺悔前過,發心護持佛法。 穢跡金剛是釋迦牟尼佛心中化現的金剛明王,梵名烏樞沙摩,又名火頭金剛、不淨金剛,其本誓是噉盡一切不淨之物。佛經記載:「烏樞沙摩,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雙足白佛言,我常憶久遠劫前性貪欲多,有佛出世,名曰空王,說多淫人成猛火聚,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,神光內凝,化多淫心成智慧火,是諸佛皆招呼我名火頭。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,心發大願,諸佛成道,我為力士親伏魔怨。」
在《楞嚴經》,火首金剛講述了自己開悟的方法:「烏芻瑟摩於如來前,合掌頂禮佛之雙足,而白佛言:『我常先憶久遠劫前,性多貪慾。有佛出世名曰空王,說多淫人成猛火聚,教我遍觀百骸四肢,諸冷暖氣,神光內凝,化多淫心成智慧火。從是諸佛皆呼召我,名為火頭。我以火光三昧力故,成阿羅漢。心發大願,諸佛成道,我為力士,親伏魔怨。佛問圓通,我以諦觀,身心暖觸,無礙流通,諸漏既銷,生大寶焰,登無上覺,斯為第一。』」
《圓覺經》所載:「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,摧碎金剛,尼藍婆金剛等,八萬金剛,並其眷屬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三匝,而白佛言:世尊,若後末世一切眾生,有能持此決定大乘,我當守護如護眼目,乃至道場所修行處,我等金剛自領徒眾,晨夕守護,令不退轉,其家乃至永無災障,疫病消滅,財寶豐足,常不乏少。」

五大明王





參考資料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

南無 降三世明王


南無 降三世明王

降三世明王

         降三世明王(梵名:Trailokya-vijaya-rāja),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之一,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中,為鎮守東方的明王,屬阿閦佛的教令輪身。降三世明王中的降指的是降伏消除,三世指的是貪、瞋、痴三種念頭,而這三種念頭是世人都擁有的,所以稱為三世。也有人說是因為降三世明王為了降伏自稱「三界之主」的大自在天,所以稱「降三世」,明王的宏願就是秉持諸佛之心,用金剛伏魔之手,消除世間眾生一切貪、瞋、痴之念頭。
降三世明王的形象是三面八臂,每一面上都有三隻眼睛,頭髮向上如火焰飛舞。中間雙手結法印,餘下的六隻手,右方三隻手拿的是鈴、箭、劍;左方三隻手拿的是戟、印、索。雙腳則是踏著大自在天及其明妃雪山神女。



五大明王



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
南無 不動明王


南無 不動明王

南無不動明王佛

        不動明王亦稱不動使者或不動尊(梵文:अचलनाथ acalanātha),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、八大明王首座,毗盧折那佛(大日如來)的教令輪身。在鎮守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五大明王中,為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,也是著名的護法神。不動明王名稱中的「不動」,是指慈悲心不變,無物可以改變撼動,「明」則乃智慧的光芒,「王」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、現象的人的尊稱。不動明王其誓願為「見我身者發菩提心,聞我名者斷惡修善,聞我法者得大智能,知我心者即身成佛。」
不動明王被視為毗盧遮那佛(大日如來)的忿怒化身,打敗過大自在天。相傳大自在天認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,故心存傲慢,不肯皈依佛祖,所以佛祖化身不動明王,前去降伏其心,不動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級,使其歸順,在諸明王之中不動明王也是最高尊者。不動明王在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有相當高的聲譽,不動明王與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一般,乃是藏民供奉的三尊主要佛像之一。在日本佛教,東密的信徒多半信奉不動明王,高野山是其道場。在江戶時代,幕府將軍在都城江戶設置有五色不動明王,以祈求政權的和平穩固。
日本人認為不動明王能避免火災,鎮守溫泉,臺灣經歷過日治時期,在各溫泉區多有不動明王的香火,如臺北北投、嘉義中埔、臺南關子嶺、花蓮太魯閣等地仍有寺廟奉祀,並非道教的火神火德星君。而日本消防隊員也在廳舍內供奉不動明王的佛像。
不動明王周身呈現青藍色,右手持智慧劍,左手拿金剛索,右眼仰視,左眼俯視,周身火焰。一般都以憤怒的形象示人,表示驅魔斬鬼無往不前。而不動明王有兩臂、四臂、六臂多個形象,但大多以兩臂形象示人。其動作形象的來源主要是由印度教的濕婆(佛教稱:大自在天)的忿怒形象而來,多做舞蹈相,立相。



五大明王


參考資料: